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建世界一流语言大学
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成立两周年纪实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于2016年5月正式获得北京市教委批复成立,是北京市20余个高精尖中心里唯一一个以语言学为背景学科的高精尖中心。中心以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和首都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定位为导向,充分发挥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各种创新力量,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放眼全球,着力建设以语言资源库、语言文化博物馆和“语言通”智能服务三大工程为基础,集科研创新、学科孵化、产业服务、人才汇聚与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
  中心自成立以来,按照《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的有关要求,立足实际,从无到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大力整合国内外人才资源,主动对接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需求,积极打造科研和人才“特区试验田”,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北语特色的科研创新发展之路。  
搭一流平台,聚一流人才,建一流学科
一、立足学科,汇聚培养高端人才
语言资源与智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科技与人文学科的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交互融合与协同发展给中心提供了重要的学科和人才支撑,因此中心将学科孵化与建设以及人才汇聚与培养也作为重要建设任务。
  1.以项目制为抓手,做好学科建设基础性工作项目制是中心的基本运行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心邀请学界知名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了首期项目规划,涉及20余个具体研究方向,相关方向均归属于我校三大一级学科。中心以规划为依据,分解落实各类项目,截至2018年初,中心已签约研发类重大项目13个,学术平台建设类项目2个,其中由我校专家主持的项目共10个。通过项目签约汇聚了校内外研究人员200余人,其中领域顶级专家29人(包括海外12人),承担或参与中心项目的本校教师近百人,人员覆盖我校3个学部、2个直属学院和3个科研院所。校内人员按照研究工作与岗位关系相分离的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申报参与中心项目。
  除了实施重大项目,中心还适时开展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开放性项目选题征集,并于2018年1月在校内专门举行了宣讲介绍会,尽量扩大北语教师的覆盖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中心与我校研究生院也在探索实施研究生创新基金高精尖中心专项任务,以研促学,研学并进。
  2.实践先行,在高水平科研活动中选拔培养人才中心实行以协议为依据的项目管理制,探索建立了“义利并用、德才并重”的引人机制,“竞争上岗、双聘共享”的选人机制,“简政放权、充分保障”的用人机制,“契约为先、宽容失败”的评人机制,“能者优待、互利共赢”的留人机制,“聚散有据、旋转有序”的换人机制,充分调动了人才的创新积极性,避免中心建设的封闭和固化。
  中心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优秀且符合我校学科建设需要的校外人才,为其申请学校人才引进或聘用资格。项目负责人为校外专家的,中心要求项目团队原则上应包含一定数量的北语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教师。除了研究任务和研究经费,中心还为参与项目的校内人员提供学术资源、交流合作机会等其他各类研究资源,确保大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切实提升科研能力,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申请更高等级研究任务,为我校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打好基础。
  3.建章立制,配合学校做好学科和人才工作中心专门制定了《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人才引进方案》,充分发挥中心国际化、开放式、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的作用以及人才汇聚优势,紧密结合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安排,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为符合我校一流学科建设方向而引进的人才提供研究项目、配套经费、办公条件等保障资源。同时,中心拟定了《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驻所研究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确保各类专家驻中心开展科研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二、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学科发展
中心将充分利用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科优势,以语言资源建设为核心,打造多学科融合的“语言资源与智能”新兴学科,以点带面,促进北京语言大学“双一流”建设。
  1.进一步推进多学科交叉融通中心建设涉及到的细分学科包括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计算语言学、语言智能技术、认知语言学等,多学科融合势在必行。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人才融通,中心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汇聚吸引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才进入中心,进行思想碰撞和科研创新,同时确保北语人员在教学和科研上的良性互动。
  2.创设发展“语言资源与智能”新兴学科学科融合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科建设要有新生增长点。中心着力建设“语言资源与智能”新兴学科,以语言资源为核心研究对象,以语言资源的战略价值为学科发展背景,以语言资源的汇聚、加工、利用和智能开发以及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问题,以中外高水平语言人才培养和汇聚为重要任务,充分融合多学科领域知识,促进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整体协调发展。
  3.校内外合作推进语言学学科群建设中心充分发挥北京语言大学的牵头单位作用,与国内外相关领域机构协同合作,面向全球配置人才资源,集聚一批国际一流研究人员,以各种灵活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的学科人才梯队,推进建立一批以语言学和相关学科深度融合、文理工教医交叉的新兴学科,大力建设语言学学科群。
  
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开放共赢
一、开门搞建设,积极邀请领域专家参与中心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体制保障,确保中心健康顺利发展,中心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已全部成立,并于2017年7月14日在北京举行了“四会”委员聘任仪式,校党委书记倪海东研究员出席并讲话。中心理事长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领导小组组长刘利校长担任;学术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赵沁平院士担任主任,成员包括(音序)曹志耘、胡建华、黄成龙、黄德宽、黄居仁、黄行、李锦芳、李宇明、刘丹青、孙茂松、王立军、王铭玉、文秋芳、杨尔弘、杨慧林、张旺喜、周洪波、宗成庆等专家学者;咨询委员会由我校崔希亮教授担任主任,成员包括(音序)戴庆厦、黄河燕、江蓝生、陆俭明、潘悟云、沈家煊、孙宏开、吾守尔·斯拉木、俞士汶、张振兴等先生。中心学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多次举行座谈研讨,就中心的顶层设计方案、学术发展方向和科研业务规划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同时,中心以开放的姿态多方聚集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参与中心的各项学术活动,例如邀请了美国密西根大学语言学系端木三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汉学家顾安达教授来中心进行为期两周到一个月的客座研究,聘请以色列巴伊兰大学荣休教授博纳德·斯波斯基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木卡拉先生等人担任中心国际学术顾问。各界专家以其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宽广的全球视野,不断为中心贡献智慧,不断扩大中心乃至北语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大力整合校内资源,服务北语高峰高原学科建设
中心积极整合全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为汉语国际教育、中外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建设搭建创新平台。中心先后赴汉语国际教育学部、外国语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部、高级翻译学院、语言科学院、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信息科学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孔子学院事业部、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中国文化译研网和校图书馆等单位开展调研座谈,并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建设方向和主要任务,在科研规划和项目设置方面进行充分设计和科学整合。获得中心支持的校内项目都具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详细清晰的研究计划、前沿实用的预期成果。同时,中心还与我校《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汉学研究》编辑部开展合作,大力支持期刊建设。
  
三、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促进内部提质增效,营造中心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中心大力推进与协同单位以及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国际科创力量等的合作。中心先后赴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唐风汉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际汉语研修学院、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投视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单位进行走访调研,商谈合作,学习对方在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重要经验。目前中心已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国际汉语研修学院等单位实质性开展合作项目。
  中心积极建设外部合作资源库,不断面向全球寻找并储备目标理念一致的潜在合作伙伴,探索建立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长效机制。目前中心已与美国语言数据联盟(LDC)、欧洲语言资源协会(ELRA)、美国科学促进会、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国语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或建立学术联系,并牵头联合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联合发起建设“一带一路”语言资源联盟和全球语言文化博物馆联盟。
立足学术,面向社会,顶天立地
  中心在学术影响和成果产出方面始终坚持 “顶天立地”的建设理念,既不断探索科学研究前沿问题,在学术创新上追求新的突破,又面向社会实际,力求解决人类生活中的重大语言问题。
一、聚焦重大需求,设置专项任务
1.推动中国学术标准国际化,助力中华学术走出去,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已设立的项目包括:“语言识别理论及语言数量统计的方法论研究”、“中国周边国家(6国)语言资源库建设”。
  2.服务教育,创建全球汉语智能学习平台,为全球汉语自主学习者提供智能教育服务。已设立的项目包括:“汉语国际教育优质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面向智能语音教学的汉语中介语语音多模态语料库研究”、“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创新工程”。
  3.服务国内外语言相关产业,通过产学研联合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已设立的项目包括:“中俄经贸合作数据库及俄汉语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句法语义分析及其应用”。
  4.服务社会语言生活,以冬奥会为平台扩大我国语言文化国际影响力。已设立的项目包括:“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面向北京冬奥会的机器翻译”、“基于知识图谱的北京冬奥智能问答系统”。
  5.服务中外人文交往,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已设立的项目包括:“全球语言文化核心资源采集”、“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当代诗学名家经典选释系列”、“汉学研究资源建设”。
  6.服务雄安新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心积极参与学校落实教育部关于支持雄安新区建设规划的有关工作,为雄安新区建设智慧城市服务,为大力提升我国科技教育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服务。
二、打造交流平台,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
中心于2017年7月举办了“一带一路”语言资源智能国际学术研讨会,10个国家及地区的200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中外嘉宾齐聚一堂,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同年9月,中心在河南安阳成功举办“汉字文化及全球语言文字(文化)资源共享”主题论坛,来自欧洲、亚洲及国内30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齐聚论坛,畅飨学术盛宴。中心还举办了一系列以“语言资源与智能”为主题、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包括学术大讲坛、学术沙龙、专题报告等,逐渐形成了品牌特色。
三、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促进科研成果产出转化和开放共享
推进产学研合作,是中心催化语言资源与智能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心的管理队伍已初步建成,并汇聚了一批国内外研究队伍,中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引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最大程度激发科研队伍在成果产出和转化方面的积极性,力争实现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丰收。中心积极筹建成果汇聚与整合转化平台,争取不断孵化创新性成果产品,同时通过导入商业化管理模式以及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确保平台资源能够不断充实更新并持续产出。
  中心于2017年9月11日至13日应邀参加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集中展示了中心语言资源库、语言文化博物馆和“语言通”智能服务三大工程所涵盖的十个在研项目,推出了众多阶段性成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教育部和北京市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北京冬奥组委官员、海外汉学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在语博会期间莅临中心展区,深入了解中心项目情况,积极评价中心的发展并给予鼓励。
  2018年是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从1.0模式进入2.0模式的关键一年,中心将在北京语言大学“双一流”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的大背景下,全面深入开展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产业服务、人才汇聚与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全力打造“思想的试验场”和“学术的乌托邦”,以实际行动来“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尊重科学家的劳动”,为全球语言资源建设与语言智能研发贡献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280次访问,全刊已有18697618次访问